【丧心病狂是什么意思】“丧心病狂”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极其疯狂、残忍或无理,甚至到了丧失理智和道德底线的地步。这个成语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那些做出极端行为的人。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丧心病狂 |
拼音 | sàng xīn bìng kuáng |
出处 | 出自《明史·刑法志》:“凡谋逆者,皆为大逆,其罪至死,虽曰‘丧心病狂’,亦不可赦。” |
含义 | 形容人做事失去理智,行为极端、疯狂、残忍,甚至没有人性。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带有强烈批评意味。 |
近义词 | 荒唐可笑、丧尽天良、胡作非为 |
反义词 | 理智清醒、心地善良、循规蹈矩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子 |
批评社会事件 | “这种暴力行为真是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
描述人物行为 | “他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简直丧心病狂。”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描写反派角色时常用此词,增强讽刺效果。 |
三、词语来源与演变
“丧心病狂”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法律文献中,最初是用于描述那些犯有重罪的人。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日常用语,广泛用于形容人的极端行为。虽然字面意思是“失去了良心和理智”,但实际使用中更多强调的是行为的恶劣程度,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心理状态。
四、注意事项
- 语气严厉:该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不宜在正式或礼貌场合随意使用。
- 适用对象:多用于描述成年人的极端行为,尤其在涉及暴力、欺骗、伤害等情境下更为合适。
- 避免滥用:若频繁使用,可能会降低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五、总结
“丧心病狂”是一个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极端、疯狂、缺乏理智和道德。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以确保表达得当、准确。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类似表达,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