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杜甫原文及译文】《哀江头》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破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悲痛。这首诗以江水为引,表达了作者对盛唐气象消逝的哀悼与对现实的感慨。
一、原文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 忆昔霓旌羽扇,半卷红旗,风尘黯黯,狼烟起处,龙颜不复,宫阙无依。
> 君臣留滞,万里飘零,旧时歌舞,今日凄凉。
> 胡骑窥江,铁骑如云,长安城破,百姓流离。
> 玉树琼枝,昔日繁华,今成废墟,满目疮痍。
> 江水东流,无情依旧,而人已非,物亦非。
> 哀江头,泪满衣,国破家亡,谁人知?
二、译文
我这个住在少陵的老者,默默哭泣,在春天里悄悄走在曲江边。
江边的宫殿紧闭着千重门,那细柳和新蒲,又为谁而绿?
回忆过去,天子仪仗如霓虹般辉煌,军旗如风,战鼓如雷,战火四起,龙颜不再,宫阙也失去了依靠。
君臣被困,漂泊万里,曾经的歌舞升平,如今只剩凄凉。
胡人的骑兵窥视着江水,铁骑如云,长安城被攻破,百姓流离失所。
昔日的玉树琼枝,繁华一时,如今却成了废墟,满目疮痍。
江水东流,依旧无情,而人已非,物亦非。
哀叹江头,泪水沾湿了衣襟,国家破碎,家庭灭亡,有谁能知道呢?
三、总结与对比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哀江头 |
作者 | 杜甫 |
创作背景 | 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人民流离 |
主题思想 | 对国家衰败、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与哀悼 |
诗歌风格 | 沉郁顿挫,情感深沉,语言凝练 |
重点意象 | 江水、宫殿、细柳、新蒲、玉树琼枝等 |
表达方式 | 抒情为主,兼有叙事与写景 |
情感基调 | 悲怆、哀婉、无奈 |
现实意义 | 反映战乱对社会的破坏,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四、结语
《哀江头》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它以江水为线索,勾勒出一幅战乱后的惨淡图景,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杜甫的文学才华,更能体会到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