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养竹记翻译及原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养竹记翻译及原文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5 06:19:16

养竹记翻译及原文】《养竹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种竹为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以及修养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养竹记》的原文、翻译及。

一、原文

> 养竹记

苏轼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始至,地气卑下,多雨,而竹之生者,未尝不病。于是,买田于东郊,得隙地数亩,稍加修治,植竹其间。岁久,竹益茂。予尝曰:“吾非知竹之妙,而竹之妙,亦非吾所能尽也。”

或问曰:“子何以养竹?”曰:“吾无他术,惟日与之游,而忘其形也。”

又曰:“竹之性,柔而能直,静而能动,外虽不争,内实有守。吾取其性,以养吾心。”

人曰:“此岂非君子之道乎?”曰:“然。”

二、翻译

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刚到那里时,发现这里的地势低洼,雨水多,竹子在这里生长起来很不容易。于是,我在东郊买了几亩空地,稍微整理了一下,种了一些竹子。时间久了,竹子长得越来越茂盛。我曾说:“我不懂得竹子的奥妙,而竹子的奥妙,我也无法完全理解。”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养竹?”我说:“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每天和它在一起,忘记它的外形罢了。”

又有人说:“竹子的本性,柔软却能挺直,安静却能动,外表不争强好胜,内心却有坚持。我取它的本性,来修养我的心。”

人们说:“这难道不是君子之道吗?”我说:“是的。”

三、

项目 内容
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
文体 散文
主题 通过种竹表达对自然、修养和人格的思考
竹的象征意义 柔而能直、静而能动、外不争而内有守
作者态度 对竹的欣赏与敬仰,借竹修身养性
结构特点 以叙事起笔,继而议论,最后点题
思想内涵 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现儒家“中庸”思想

四、

《养竹记》虽短,但寓意深远。苏轼通过对种竹过程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文中“柔而能直,静而能动”的竹性,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风范。他强调“日与之游”,不仅是对自然的亲近,更是对内心修养的重视。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深邃的人生哲思。

如需进一步分析《养竹记》的写作背景或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可继续提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