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是什么意思】“漏网之鱼”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从渔网中逃脱的鱼”,比喻那些在追捕、审查或清理过程中侥幸逃脱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本应被发现或处理,却因为各种原因逃脱了的人。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漏网之鱼 |
拼音 | lòu wǎng zhī yú |
出处 | 《战国策·楚策》:“鱼不脱于渊,兽不陷于阱。”后引申为“漏网之鱼”。 |
含义 | 比喻未被发现、逃脱惩罚或审查的人或事物。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法律、政治、社会等语境中,形容某些人或事因疏忽、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被及时发现或处理。 |
二、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描述逃脱者 | “这次案件中,有几名嫌疑人趁混乱逃走了,成了漏网之鱼。” |
形容未被发现的事物 | “虽然警方全力搜查,但仍有部分证据被遗漏,成为漏网之鱼。” |
用于比喻性表达 | “他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还是成了漏网之鱼。”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逃脱者、漏网之人、未被抓住的人 |
反义词 | 落网者、被捕者、被发现的人 |
四、使用注意事项
- 语气严肃:该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带有一定的批评或惋惜意味。
- 避免滥用:不要随意用于日常口语,以免显得生硬或不合时宜。
- 注意语境:需根据具体情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如在描述犯罪分子逃脱时较为贴切。
五、总结
“漏网之鱼”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追查过程中侥幸逃脱的人或事物。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语境和语气,以确保表达得体、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