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为圭臬是什么意思啊】“奉为圭臬”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种观点、理论、原则或权威的极度推崇和遵循。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礼器——“圭”和“臬”,它们都是古代祭祀时用的重要礼器,象征着正统和权威。因此,“奉为圭臬”引申为将某种事物视为最高准则或标准。
以下是对“奉为圭臬”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奉 | 尊敬地对待 | —— | 表示尊重、推崇 |
为 | 是 | —— | 表示成为 |
圭 | 古代礼器,象征正统 | 《说文解字》 | 代表权威、正统 |
碇 | 古代测量工具,象征标准 | 《周礼》 | 代表标准、规范 |
二、词义总结
- 基本含义:把某种观点、理论、原则或权威当作最高标准来遵守。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义,表示对某物的高度认可。
- 使用场景:常用于学术、政治、宗教、文化等领域,强调对某一思想或制度的尊崇。
- 近义词:奉若神明、奉为楷模、视如珍宝
- 反义词:置之不理、不屑一顾、弃若敝履
三、例句说明
1. 他始终奉为圭臬的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从不轻易动摇。
2. 这部经典被后人奉为圭臬,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3. 在这个领域,某些理论早已奉为圭臬,很少有人敢于质疑。
四、常见误用
- “奉为圭臬”常被误用为“奉为偶像”或“奉为榜样”,但其实更强调“作为标准”而非“作为对象”。
- 不应与“奉为上宾”混淆,后者指的是对待客人非常恭敬。
五、总结
“奉为圭臬”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正统、权威和标准的重视。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正式感。了解其准确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