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简介】三门峡大坝是中国黄河上最早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之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建设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大坝不仅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黄河水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工程于1957年正式开工,1961年基本建成并开始蓄水运行。其主要功能包括调节黄河水量、防止洪水灾害、提供电力资源以及改善航运条件。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等,促使后续进行了多次改造和调整。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体现了当时国家对治理黄河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后来的水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大坝关键信息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工程名称 | 三门峡大坝 |
建设时间 | 1957年—1961年 |
投产时间 | 1961年 |
所在地 | 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 |
黄河段 | 黄河中游 |
主要功能 | 防洪、发电、灌溉、航运 |
总库容 | 约360亿立方米 |
发电量 | 年均约20亿千瓦时 |
设计高度 | 106米 |
工程类型 | 大型混凝土重力坝 |
历史意义 | 新中国首批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
存在问题 | 泥沙淤积、生态影响、水库调度复杂性 |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历程反映了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其经验教训也为后续的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理念的提升,三门峡大坝仍在不断优化运行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