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疐后的意思是什么】“跋前疐后”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前进时前后受阻、进退两难的困境。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行动过程中,前面有障碍,后面也有阻碍,无法顺利前行的状态。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跋前疐后 |
拼音 | bá qián zhì hòu |
出处 |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其未醉也,君子之德也;其既醉也,小人之德也。”后来引申为“跋前疐后”。 |
含义 | 形容处境困难,进退两难,前后受阻。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难以行动的状态,也可比喻做事不顺利。 |
近义词 | 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
反义词 | 一帆风顺、畅通无阻、顺利前行 |
二、详细解释
“跋前疐后”最早出自《诗经》,原意是指行军打仗时,士兵在前进时被前面的敌人阻挡,而后面又有追兵逼近,导致进退两难。后世逐渐将其引申为一种生活或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多重压力或矛盾时的无奈状态。例如:
- 在职场中,一个人可能面临上司的压力和同事的质疑,陷入“跋前疐后”的局面;
- 在家庭关系中,也可能因为责任与情感的冲突,感到左右为难。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工作场合 | 他现在是跋前疐后,既要应对客户的高要求,又要处理内部的协调问题。 |
生活困境 | 她在事业与家庭之间难以抉择,真是跋前疐后。 |
政治局势 | 国家在外交政策上跋前疐后,左右为难。 |
四、结语
“跋前疐后”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现实中的困境,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心理状态。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困难,从而找到突破的方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古文出处,可参考《诗经》及相关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