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刺客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这些人物虽以刺杀为业,但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忠义精神和政治目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人的价值观。
一、
《刺客列传》通过五个刺客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行为动机与道德选择。这些人并非单纯的暴力分子,而是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人格追求。他们的行动虽然极端,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并成为后世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题材。
- 曹沫:鲁国将军,因战败被齐国俘虏,后借机刺杀齐桓公,逼其归还土地。
- 专诸:吴国勇士,为助公子光夺权,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
- 聂政:侠义之士,为报严仲子之恩,独自刺杀韩相侠累。
- 豫让:晋国大夫,为主报仇,多次刺杀赵襄子未果,最终自刎。
- 荆轲: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嬴政,失败后被杀。
这些刺客的行为虽不被儒家传统所推崇,但在司马迁笔下,他们被赋予了悲壮、忠诚和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人物 | 原文(节选) | 翻译 |
曹沫 |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猛之力侍奉鲁庄公。 |
“与齐战,败绩,执而囚之。” | 与齐国交战,战败被俘。 | |
“三年,齐桓公与鲁盟于柯,曹沫执匕首劫桓公。” | 三年后,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结盟,曹沫手持匕首劫持桓公。 | |
“曰:‘齐强鲁弱,而君不欲失诸侯之信,故使臣来,愿得遂其志。’” | 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您不想失去诸侯的信任,所以派我来,希望实现我的愿望。” | |
“桓公许诺,遂反鲁地。” | 齐桓公答应了,于是归还了鲁国的土地。 | |
专诸 | “专诸者,楚人也,少好学,尝游于吴。” | 专诸是楚国人,年少时好学,曾游历吴国。 |
“公子光召之,以为客。” | 公子光召见他,作为宾客。 | |
“光阴重之,欲立为太子。” | 光暗中重视他,想立他为太子。 | |
“而王僚用事,不得行。” | 但王僚执政,无法实现。 | |
“光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中。” | 光设宴请王僚,让专诸将匕首藏在烤鱼中。 | |
“进炙,专诸抽匕首刺王僚。” | 上菜时,专诸抽出匕首刺杀王僚。 | |
聂政 |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姊荣俱之齐。” | 聂政是轵地深井里人,因杀人避仇,与姐姐荣一起到了齐国。 |
“严仲子乃以黄金百镒,为聂政母寿。” | 严仲子送给聂政母亲百两黄金祝寿。 | |
“政感之,遂行。” | 聂政感激,于是前往。 | |
“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聂政直入,拔剑击之。” | 到达韩国,韩相侠累正在府中,聂政直接闯入,拔剑攻击。 | |
“杀之,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 | 杀死侠累后,自己刮脸、挖眼、剖腹而死。 | |
豫让 | “豫让者,晋人也,尝事范氏及中行氏,皆不见重。” | 豫让是晋国人,曾侍奉范氏和中行氏,都不受重用。 |
“后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 后来侍奉智伯,智伯非常尊重他。 | |
“及智伯灭,豫让遁逃山泽。” | 智伯被灭后,豫让逃到山林。 | |
“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他说:“士人为知己者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 | |
“吾必复雠,以报智伯。” | 我一定要复仇,报答智伯。 | |
“遂漆身吞炭,变易形貌,使人不能识。” | 于是涂漆身体、吞炭改变容貌,让人认不出来。 | |
“后赵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 | 后来赵襄子出行,豫让埋伏在桥下。 | |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 | 赵襄子到桥边,马受惊,赵襄子说:“一定是豫让。” | |
“让曰:‘臣为智伯报仇,今已尽心矣。’” | 豫让说:“我为智伯报仇,现在已经尽心了。” | |
“遂自刎。” | 于是自刎而死。 | |
荆轲 | “荆轲者,卫人也,徙居燕。” | 荆轲是卫国人,后来搬到燕国。 |
“好读书击剑,以术说燕太子丹。” | 喜欢读书和剑术,用技艺说服燕太子丹。 | |
“太子丹曰:‘愿因先生得交于田光。’” | 太子丹说:“希望能通过先生认识田光。” | |
“田光曰:‘臣闻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贤圣之门多贫。’” | 田光说:“我听说良医的儿子常死于疾病,贤圣之门多贫穷。” | |
“今太子问事于臣,臣不敢言。” | 现在太子向我请教,我不敢说话。 | |
“遂自杀。” | 于是自杀了。 | |
“荆轲遂见太子,言曰:‘燕太子丹愿得将军之头以献秦王。’” | 荆轲见到太子,说:“燕太子丹愿意得到将军的头献给秦王。” | |
“轲曰:‘愿得樊於期之首,与燕督亢之地图,以献秦王。’” | 荆轲说:“我想得到樊於期的头,以及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 | |
“乃入秦,图穷匕首见。” | 于是进入秦国,地图展开,匕首显现。 | |
“轲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揕之。” | 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他。 | |
“王怒,起,拔剑击轲,断其左股。” | 秦王大怒,起身拔剑攻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 |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骂曰:‘吾待贾竖子,岂足道哉!’” | 荆轲知道自己事情失败,靠在柱子上大笑,骂道:“我等待的是一个市井小人,哪里值得说!” | |
“遂被八创,死。” | 最终被八处伤势致死。 |
三、总结
《刺客列传》不仅是对五位刺客生平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士人精神的深刻描写。他们或为义,或为情,或为忠,虽手段激烈,却反映出一种超越个人生死的价值观。司马迁以客观而富有感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使读者不仅了解历史事件,更感受到其中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