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悲天悯什么】“悲天悯人”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世间苦难充满同情和怜悯之心。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与“慈悲”的精神。
一、成语解析
成语名称:悲天悯人
拼音:bēi tiān mǐn rén
释义:悲叹天命,怜悯世人。指对社会的不公、人生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同情和忧虑,表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后来演变为“悲天悯人”,用以表达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之情。
近义词:同舟共济、哀鸿遍野、仁民爱物
反义词:漠不关心、冷眼旁观、无情无义
二、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悲天悯人 |
拼音 | bēi tiān mǐn rén |
出处 | 杜甫诗句演变而来 |
含义 | 对世间苦难深感悲痛,对人民疾苦充满同情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美有仁爱之心的人或描写社会现实 |
近义词 | 同舟共济、哀鸿遍野、仁民爱物 |
反义词 | 漠不关心、冷眼旁观、无情无义 |
三、文化背景与现实意义
“悲天悯人”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强调的是对他人苦难的共情能力,以及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社会不公,还是个人遭遇不幸,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关爱世界。
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作为个体,不应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四、结语
“悲天悯人”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一种精神品质。它鼓励我们在面对世界的苦难时,保持一颗柔软而坚定的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有温度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