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行星是什么意思】“矮行星”是一个天文学术语,用来描述一种介于行星和小天体之间的天体。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星”有明显区别,主要在于其轨道特性、质量大小以及是否清除了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一、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定义,矮行星是一种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具有足够的质量使其自身在引力作用下呈近似球形,但未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因此,它既不是行星,也不是小行星或彗星,而是一个独立的类别。
目前被正式认定为矮行星的天体包括: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这些天体大多位于太阳系的外围区域,如柯伊伯带或奥尔特云。
二、表格对比:行星 vs 矮行星
特征 | 行星 | 矮行星 |
轨道是否清空 | 是 | 否 |
是否是卫星 | 否 | 否 |
质量 | 较大,足以形成球形 | 足够大,使自身呈球形 |
是否绕太阳运行 | 是 | 是 |
是否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类 | 是 | 是(2006年后新增类别) |
典型例子 | 地球、火星、木星 | 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 |
三、补充说明
虽然“矮行星”这个名称听起来像是“小行星”,但它并不等同于小行星。矮行星的质量通常比小行星大得多,且形状接近球体。此外,一些矮行星可能拥有自己的卫星,例如冥王星有卡戎。
尽管冥王星曾被认为是第九大行星,但在2006年IAU重新定义了“行星”的标准后,冥王星被归类为矮行星,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矮行星”是一个专门用于描述特定类型天体的术语,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太阳系中不同天体的分类与特性。